发布时间:2014-05-10 00:00 信息来源: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会议报告2013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县财税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克服诸多不利因素,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着力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收入完成情况。全年收入总计为141358万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5.18%。其中:
1、公共财政地方收入完成3100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90.12%,为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长5.11%。其中:税收收入20485万元,增长1.85%;非税收入10522万元,增长21.17%。
2、上级补助收入完成106877万元,同比增长6.06%。其中:税收返还3737万元;财力补助40428万元;非财力补助62712万元(包括专项转移支付补助42606万元、专项追加补助20106万元)。
3、转贷地方债券收入2700万元。
4、上年结余774万元。
(二)支出完成情况。全年财政支出总计为140700万元,同比增长6.61%。其中:
1、公共财政支出139000万元,同比增长5.32%。具体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041万元,增长2.13%;国防支出212万元,增长64.34%;公共安全支出5366万元,增长7.21%;教育支出33706万元,增长1.72%;科学技术支出288万元,增长8.7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76万元,增长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903万元,增长19.35%;医疗卫生支出13467万元,增长4.13%;节能环保支出2434万元,增长8.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99万元,增长6.67%;农林水事务支出19555万元,增长8.55%;交通运输支出5411万元,增长9.46%;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245万元,增长6.7%;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68万元,增长7.41%;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837万元,增长7.2%;住房保障支出2288万元,增长6.7%;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184万元,增长7.19%;债务付息支出207万元,增长64.29%;其它支出13万元,减少73%。
2、上解上级支出1700万元,全部为专项上解。
(三)财政平衡情况。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结余658万元,为结转下年使用的专项资金。
(四)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1、收入增幅回调,财政收入规模继续壮大。2013年,受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结构性减税政策、价格涨幅下降等因素影响,全省、全市的财政收入普遍回落,我县收入同样面临下行压力。全县财税部门紧密协调联动,勤抓重点税源、主体税种收入的动态监管,摸清税源底子,精征细管,挖潜堵漏,加强收入分析和调度,推进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促进收入应收尽收。总体来看,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42843万元,增长6%,公共财政地方收入完成31007万元,增长5.11%,收入增幅回落较大。同时,我县加大上级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全年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资金预计达到106877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其中县级可支配财力补助新增8000万元以上。特别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入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助范围,为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突出民生改善,支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13年,全县公共财政支出为140700万元,比上年增加8732万元,增长6.61%,其中民生支出102916万元,增长7.26%,占财政支出的73%。一是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投资4359万元,推进了朗江、漠滨移民学校新建、农村合格制学校建设,新建、改造薄弱学校72处,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二是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拨付就业资金1173万元,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大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投入,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2984万元;拨付优抚、低保、医疗救助资金7351万元,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拨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资金12294万元,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四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资金2288万元,支持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工程。五是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争取农业专项资金6119万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拨付专项资金5150万元,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县财力紧张情况下,筹集本级财力73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组织发放各项惠农补贴5095万元,配套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67.86万元,新增一元民生保险(本县辖区内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按每人每年缴纳1元保费的标准集中统一投保,被保险人在一年内享受“见义勇为救助责任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两项保险的一种保险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拨付库区移民资金1964万元,支持库区项目建设,保障移民生产生活;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67万元,建设项目173个,完成投资532万元的坪村一事一议集中连村省级试点项目。六是推动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安排资金64万元,实施广电“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下乡、文物保护等活动,并安排资金300万元支持了体育中心建设。
3、力保重点项目,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培植竹木、水电、矿产、茶叶、油茶等主导产业,争取上级财政资金850多万元,扶持宝田茶业、贤胜油业、康奇瑞、天晟、鸿森等企业技改扩规。二是拉动社会消费需求。投入资金4400多万元,进行城东农贸市场、西南大市场等升级改造,兑付家电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295万元。三是支持园区发展。投资436万元,发展工业集群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782万元,用于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场垃圾处理及城区改造、亮化、美化等;投入1810万元,进行了中小河流治理及北区防洪堤建设;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安排配套交通设施资金1900万元。
4、推动机制创新,财政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一是完善预算基础工作。注重了预算早编、细编,推进了预算公开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高了预算执行力。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一级预算单位集中支付网络及公务卡制度改革全覆盖,工资管理系统也全面升级。三是规范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全年采购额16893万元,节约资金2980万元,节支率15%。四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完善财政业务信息网络平台系统建设,保障了财政工作的有序运转和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五是完善和创新财政监管。树立财政“大监督”意识,强化县乡财政内部监督,注重会计基础化考核,监督检查30个单位,收缴违纪金额35万元;财政投资评审有序、高效,年内评审项目468个,审减节约资金1.1亿元,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六是推进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加强了乡镇财政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启用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软件系统,在去年建成坪村、马鞍、金龙3个省级标准化财政所的基础上,今年又建设了团河、若水、地灵、黄茅4个升级标准所。
与此同时,我县财政运行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源建设进展不快,稳定税源缺乏,机遇性收入抬高的收入基数过高,收入增速回落;人均可用财力水平低,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增支需求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局机关和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充实,以防范和化解财政运行中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事关财政工作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我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强化绩效理念,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努力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各项收支变动因素,本着“综合预算,量入为出;保障重点,控制一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注重绩效,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了我县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编制时,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按10%安排,财政支出安排落实了省政府“从严控制行政成本,坚决做到办公经费零增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停止新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要求。具体预算为:
1、收入预算。预算收入总计为78342万元(因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和专项追加补助无法预计,参照往年数据,预计为62000万元左右,属专款专用资金,非县可用财力,暂不安排,支出同样不作安排),其中:公共财政地方收入安排3410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3576万元(其中税收返还3564万元,财力补助38512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1500万元),上年结余658万元。
2、支出预算。预算支出总计为78342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支出安排77018万元,同比增长11.48%;上解上级支出1324万元,同比下降22.12%。
3、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收支相抵,财政预算保持平衡。
2014年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具体项目为:
一般公共服务:预算安排21242万元,比上年预算减少718万元,不再安排车辆购置费,节约130万元;支出主要重点支持计划生育事业、财源建设、统计调查、安全生产监管、公共机构节能、民族事务、审计、社会团体、干部培训等。
国防与公共安全:预算安排324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36万元,主要用于司法队伍建设、城市监控系统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
教育:预算安排1517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112万元,新增资金主要用于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中职贫困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及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
科学技术:预算安排25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33万元,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科普、知识产权等工作。
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安排105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59万元,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体改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保障和就业:预算安排1224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573万元,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扩大就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医疗卫生:预算安排254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66万元,用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及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补助。
节能环保:预算安排2112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482万元,主要用于实施能源管理等节能减排政策,建设生态会同。其中新增乡镇环境整治经费150万元,新增村级生态环境整治经费355万元(鹰嘴界保护区核心村每村1.5万元,其他村每村1万元)。
城乡社区:预算安排299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69万元,推进城乡生态圈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干净文明城乡社区。
农林水发展:预算安排618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94万元,确保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县级配套力度,增加农业发展潜力,积极推进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建设。
交通运输:预算安排4815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126万元,用于省道维护、库区公路建设、村级公路维护、宝照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其他:商业服务业预算安排621万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47万元;国土资源气象预算安排672万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65万元;住房保障预算安排111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35万元;粮油物资储备预算安排187万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3万元;债务付息支出预算安排254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848万元。
当年新增可用财力安排的教育、科技、农业、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支出增幅均高于当年新增可用财力增幅,符合我县实际。但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收支矛盾突出等原因,还有一些应安排的刚性支出未能列入预算,只能在以后逐年安排解决。
三、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确保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
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财政工作的要求,2014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在培植壮大财源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新兴主导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支持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奖励政策,促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创税。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建设高效支柱财源。四是认真落实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培育新生财源。五是用足用活国家优惠和扶持政策,加大资金项目的谋划、申报和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倾斜,支持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培植多元化的财源结构。
2、加大财税征管力度,着力在增加可用财力上实现新增长。一是加强监测分析,开展税源调查,摸实税源底子,努力挖掘增收潜力,提高税收收入。二是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全面实现财政票据管理电子化,规范乡镇非税收入管理。三是明确抓收责任。将财政收入目标分解到财税部门,落实到财源项目、涉收部门和纳税企业。推进依法综合治税治收,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四是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收入征管融入各个征管服务环节,增强抓收合力。五是优化收入结构,努力提高税收收入比重,实现财政收入总量、均量、质量三提升。
3、加大支出调控力度,着力在财政保障能力上实现新提高。提倡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一是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时发放,县乡机构正常稳定运转。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涉农政策,认真组织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管理及考评验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完善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做好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众生活的救助工作。四是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教育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五是支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着力在财政管理水平上实现新跨越。一是加快构建新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机制,推进预算公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抓好乡镇预算标准化工作,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稳步推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大公务卡制度改革力度。三是进一步拓宽采购范围,创新采购方式,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清理暂存、暂付款项,特别是搞好财政借出资金的清理回收,规范财政财务管理,防范财政运行风险。五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促进县直单位和乡村财务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六是强化廉洁财政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财政服务效能,努力打造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优秀财政队伍。
各位代表,我县2014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