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会同:商品交易市场现状简析

发布时间:2013-09-04 00:00 信息来源:

会同县商品交易市场起步较早,大多数属于早期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市场,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个商品交易市场,经过前期自身发展及近年来科学规划,我县各个市场的经营规模、档次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会同县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部分商品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遭遇了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考验,各类市场主体依然积极应对,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下,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在连接产销、引导生产、满足消费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市场概况及特征

1、市场发展迅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新建、改建、扩建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在土地、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截至目前,我县共拥有28家亿元以下商品交易市场,去年实现成交额3.69亿元,交易市场面积达11.25万平方米,市场摊位总量6219个。平均每家市场实现交易额1316.75万元,平均营业面积达4019平方米,平均摊位222个。

2、市场类别专一,多为其他综合市场。根据《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的标准,按照经营主要商品类别进行划分,会同县的商品交易市场行业类别细划分为3个类别,分别是工业消费品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其他综合市场。其中工业消费品市场2个,农产品综合市场6个,其他综合市场20个。

3、助推地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当前,商品交易市场已逐步成为全市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置资源、扩大内需、引导生产、搞活流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8家商品交易市场去年成交额占我市全社会商品销售额比重已达34.74%,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还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带动了与商品交易市场相配套的物流配送、加工包装、住宿餐饮、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间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问题与建议

1、市场规模依然偏小,组织方式有待改善。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水平在市内城市中并不领先,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差距。我县商品交易市场必须加速其产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企业兼并、投资参股、资产授权经营或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专业化企业集团。要彻底改变“坐等客来”的状况,深入生产第一线,有条件的市场可以建立生产基地,以本地的优势产业和技术来支撑市场建设与发展,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模式,实现商品市场与工业经济的互促共荣,形成制造业和流通业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局面。

2、专业科技属性缺乏,市场结构有待调整。目前我县商品交易市场多为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服装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其他综合市场,缺乏高端及专业市场,市场行业类别单一,商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市场交易方式单一,大多采取摊位式交易,没有中间代理,也不搞统一结算,信息化水平落后,严重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部分市场仍处于独立区域内自我循环的初级阶段,对外交流少,辐射范围小。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信息化市场是促进我县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贴近并适应人民生活消费需求的新兴市场,如商品租赁、旅游、文化、旧货等市场也应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加大对交易方式的投入与建设,积极采用现代流通技术,逐步完善市场的信息、结算、价格等功能,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系统,引导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3、市场交易模式落后,管理方式有待创新。现有商品交易市场内的流通主体较为分散,许多仍以个体经营为主,部分经营户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多数市场重建设轻管理,缺乏标准化、科学化的市场管理体系。大力推动市场运用现代管理技术,逐步走出千篇一律的摊位制交易模式,大胆探索把连锁、代理、配送、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引入商品交易市场,通过办分市场、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代理、配送服务等形式来丰富市场交易模式。同时,大力培育有影响力的交易商,特别是一级批发商,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与经纪人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增强我县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本地产业对专业市场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