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会同县为民办实事十周年数据统计

发布时间:2014-08-18 00:00 信息来源:

自2004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为民办实事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年如一日,始终将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较大成效。为回顾总结十年来我县为民办实事开展情况,全面反映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县绩效办联合县统计局于2014年6月就会同县2004年-2013年为民办实事整体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现将我县近十年来为民办实事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社保就业再上新台阶。十年来,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1577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759人,全部超额完成市下发的指标任务;全县新农合参保29.4万人,参合率96.7%,住院综合补偿率达62.01%,其中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7.84%。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自2006年以来,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1568公里,其中县道275公里、乡道533公里、村道760公里;历年来我县为民办实事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包括堡子、地灵、黄茅、朗江、金龙、坪村、青朗、岩头集镇等90处,工程总投资5458.94万元,解决农村12.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对全县19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建成农村沼气池8000口;在坪村镇的芳园村、枫木村、林城镇的渡头村、堡子镇的上坊村,实施了省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项目,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新突破。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020 户,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共3493套25.3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50.8万元,项目总投资4.1亿元。

四是困难和残疾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十年来,累计投入815万元改扩新建了13所乡镇敬老院,敬老院床位数440个,敬老院覆盖率52%,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55人,集中供养率29.77%;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分别从2009年的每月123.5元和46元提高到今年每月244.9元和113.4元,将全县2.2万余困难群众纳入了低保范围,将1193人纳入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从2009年的750元/年提高到今年的2640元/年;帮扶3.07万名贫困农民;同时对48名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了抢救性康复治疗。

五是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全县345个行政村都建有村级农家书屋,建成了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综合文化站都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建成31所合格义务制学校和3所公办幼儿园;改扩规范乡镇卫生院25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卫生院呈现出门诊量、住院量、业务收入“三上升”和药价、门诊费、住院费“三下降”的良好态势,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县广播电视光纤联网“乡乡通”达到96%,无线电视覆盖全县11个乡镇、480多个自然村近1万农村人口,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5%以上,解决了34万群众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为民办实事带来的效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县委、县政府始终聚焦民生谋发展,倾听民声谋福利,十年磨一剑,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也得到了名声。

一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水电等项目,大力改善了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推动了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去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财政总收入4.28亿元。

二是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就业等项目,关注和解决了社会热点问题,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县赴中央省市的上访事件逐年减少。

三是有效增强了民生保障。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项目,关心了弱势群体,有力保障了群众的正当权益和正常生产生活,民生保障得到增强。去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24元。

四是彻底改观了农村面貌。专业合作社项目,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示范村建设项目,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广播电视、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带等项目,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农村面貌正在一年比一年变美,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一年比一年变好。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投入压力大,形成瓶颈制约。我县是财政困难县,自身财力非常有限,对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有一定难度,加之上级专项资金到位较慢,直接影响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的实施。比如义务合格制学校建设,省、市下拨每所创建项目学校的以奖代补资金有限(每所10万),其余都靠县财政补齐,加上合格学校建设对功能室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要求高,需投入大量资金,造成了建设资金的短缺。

2、后续管理滞后,影响实事效果。县财政运转的艰难,也使得筹措实事项目后续管理和维护资金十分困难,项目维护和设备更新不能及时到位。因此不少实事项目 “重建设,轻管理”,建成后缺乏科学管理,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导致实事项目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或造成损坏。如新建农村沼气池项目,由于沼气池故障后得不到及时维修,加上现在农民多外出务工,养猪户减少,沼气发酵原料缺乏等因素影响农户建池用池积极性,一些已建的沼气池也被废弃了。少数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后缺乏规范养护,破损较快,影响公路使用寿命。农家书屋等项目,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宣传力度不够,加上留在家里多是老人和儿童,群众使用率不高,未能有效持久发挥作用。

3、部分项目设置不科学。一是城乡低保、五保等实事项目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后,已属简单性的常规工作,不需政府进行较多地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增加了部门的工作量。二是农村危房改造、阳光工程培训等实事项目未考虑群众需求,指标要求与实际状况脱节,农村危房改造的危改面积要求与农村现实不相适应,按照我县农村建房习惯,大多数农户是建木房,且都是二层,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矛盾。三是移动、电信等单位承办的事项属企业性质,由政府来承诺兑现、组织实施不利于市场竞争,不利于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

4、部分项目指标太少,受益面较窄。比如贫困精神、智力残疾人托养救助,全县智力、精神、肢体一、二级的贫困残疾人达1058人,100个指标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没有惠及其他类型残疾人,与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就业要求相差甚远。农村危房改造的名额也是严重不足,因我县地理位置原因,洪涝灾害发生频繁,近几年我县受灾比较严重,而省厅下达任务数反而有所减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五、对策与建议

1、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缓解实事项目资金缺口。首先,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配套力度,减轻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压力;其次,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资金以县为主、上下联动,比如可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扶贫部门的贫困户住房改造、水利部门的饮水工程等相结合,提高资金效益;第三,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2、加强后续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建成工程项目、通过考核验收仅仅是工作的开始,为民办实事更重要的是加强建后的管理和服务,使各个项目能长期、持续地发挥使用效益。我们将加强探索,通过构建服务网络、保障经费投入、健全各项制度等措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办成一件巩固一件,确保实事项目能长久发挥效益。

3、实事指标设置因地制宜。省委、省政府已安排的项目,建议各市县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自行选择部分项目,这样有利于弥补地域差异性需求。并扩大实事受益面,让更多的百姓可以享受到为民办实事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