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30 00:00 信息来源:会同县人民政府
HTDR-2018-01004 会政办发〔2018〕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会同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和《会同县大中型水库渔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已经十七届县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会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28日
会同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18-2030年)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近年来,由于我县梯级电站开发,可开发利用的水域滩涂面积成倍增加,大水面网箱养殖、拦网、河沟拦汊等养殖迅猛发展,2009年全县网箱980口,至2016年增至4980口;2009年拦汊养鱼2300亩,至2016年发展到6200亩,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风险日益凸现。特别我县梯级电站开发,对鱼类的产卵场和迴游通道的阻断,加上天然水域的过度捕捞,野生鱼类资源日益枯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农业部2016年修订印发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为科学利用我县水域滩涂资源,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管理,改善养殖生产环境,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水产养殖业生产布局,推进我县水产养殖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我县经济发展计划,在相关规划所确定的养殖功能区及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湖南省渔业条例》《湖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现代渔业建设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4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的意见》(湘政办发〔2016〕31号)。
一、规划期限
2018-2030年。
二、规划目标。
至203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150公顷,其中池塘养殖区面积350公顷左右,水库养殖区面积800公顷左右。稻渔综合种养规模1000公顷以上。到2030年,实现水产品年产量7000吨、渔业综合年产值1.3亿元的目标。
三、重点任务:
1.建立以水域滩涂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指导养殖生产布局,有效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
2.强化禁止养殖、限制养殖区管理。发挥湿地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保护和利用天然水域渔业资源,推进渔业资源养护修复。根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合理确定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科学安排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
一、坚持总体协调,横向衔接的原则
将规划放在会同县整体空间布局的框架下考虑,纳入《会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本地区城市、交通、旅游、环保等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避免交叉和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开展水域滩涂利用评价,依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布局“三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或公共安全等“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确定发展底线。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
稳定池塘养殖,调减水库网箱围栏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循环水方向发展,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养殖水域滩涂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四、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会同县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养殖水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明确监管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五、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
尊重养殖户的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既正视渔民养殖的历史现实,又兼顾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已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和稻田。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一)地理位置
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山区、云贵高原东缘斜坡和雪峰山西南地段。地处东经109°26′~110°8′40″,北纬26°40′20″~27°9′30″之间,南北纵长70.6公里,东西横宽52.7公里,渠水、巫水两河由南向北腹穿全境,全县总面积2258 km2。
(二)地质地貌
整个地势东、北部较高,向西逐渐降低,至渠水边又略有回升,一般坡度在20-40度之间。海拔300-1000米左右,最高处是雪峰界大地坳,海拔1477.4米,最低处是若水镇黄茅村的巫水河岸,海拔170米。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80.33%,土壤属板页岩发育而成占96.7%,属厚土层的占86.1%,酸碱度以酸性、弱酸性占优势的为92.7%。
(三)水域资源
全县有河流、溪流725条,河流总长度2330km,河流以渠水、巫水、清水江为主,河网密度1.04km/ km2。境内总水域面积5936 公顷,占面积的2.64%,其中河流水面2863.2公顷,滩涂水面1156公顷,水库水面347公顷;池塘(含山塘)313公顷。全县有中型水库1座(不含拦河电站水库,拦河电站水库有朗江电站、蓑衣塘电站、高涌电站、高椅电站、长寨电站、若水电站、长田电站7座,均为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77座。总计可养鱼水域面积1.24万公顷(含稻田),已养水面1800公顷。
二、 自然气候条件
我县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无霜期长达293天,年平均气温17.8℃,常年积温5576.1-6703.6℃,年平均降水量1381.2mm,年平均蒸发量1314.3mm,年日照1512小时。由于雨水大多集中在4-7月份,且境内山高坡陡,易暴发山洪或山体滑坡,对水产养殖有一定影响。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一)浮游生物
全县水域有浮游植物46种,隶属5门38属。硅藻门与绿藻门种类较多,分别为19种和1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1.30%和32.61%;蓝藻门10种,占总种数的21.74%;甲藻门与裸藻门各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17%。浮游植物密度为2.35×105 ind./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35 mg/L。
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1种,其中轮虫10种,占总数的47.62%;原生动物与枝角类各4种,分别占总数的19.05%;桡足类3种,占总数的14.29%。浮游动物密度为2431.44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16 mg/L。
(二)底栖生物
经对所采集的底栖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38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2目33科。其中,水生昆虫种类占优势,共有20种(占总物种数的52.63%),环节动物4种,软体动物10种,线虫动物和扁形动物各2种。水生昆虫中,蜉蝣目6种,毛翅目4种,蜻蜓目2科3种,鞘翅目3种,双翅目4种。底栖生物密度为126.71ind./m2。以生物量计算,底栖生物生物量为65.74 g/m2。
(三)鱼类资源
我县鱼类资源丰富,分布有鱼类59种,隶属于4目14科。境内巫水王家坪以下至黄茅江段为沅水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分布的湘华鲮、稀有白甲鱼、白甲鱼和岩原鲤为沅水特有鱼类,俗称“青、沙、辽、鲤”。
(四)水生植物
我县共分布高等水生植物26种,沉水植物种类最多,有10种,占38.46%;挺水植物7种,占26.92%;漂浮植物5种,占19.23%;浮叶植物4种,占15.38%。
四、水域环境状况
我县水域环境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但工矿企业少,污染轻。全县境内水域环境状况良好,经检测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渔业用水质量要求。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我县水域资源优越,水文气候条件适宜,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整体环境状况优良,发展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评价结论:通过提质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池塘养殖规模保持在350公顷,养殖容量维持在15吨/公顷;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可扩大至1000公顷以上,养殖容量维持在1.3吨/公顷;水库养殖区面积稳定在800公顷左右,水库禁止投肥养鱼,限制投饵,逐步取缔“三网”养殖,根据水库水面>10000 h㎡鱼产量为75-150 kg/h㎡,水面1000-10000h㎡鱼产量150-300kg/h㎡,水面100-1000h㎡鱼产量300-600kg/h㎡,水面≤100h㎡鱼产量≥600kg/h㎡。确保会同县水产品产量7000吨,渔业综合年产值达1.3亿元。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2017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100公顷,占宜渔水面的80%。其中池塘养殖面积313公顷,占池塘养殖面积的89.4%;水库养殖面积347公顷,占水库养殖面积的100%;河沟拦汊和围网养殖400公顷,养殖网箱8.1万平方米,今后将限养或取消。稻田养殖面积700公顷,占宜鱼稻田面积的6.8%。
水产品总产量5130吨,水产养殖产量4700吨,其中池塘养殖产量1485吨,水库养殖产量920吨,河沟养殖产量610吨,网箱养殖产量1530吨,稻田养殖产量147吨。养殖品种主要为四大家鱼和鲤鱼。网箱养殖还部分养殖了中华鲟、叉尾鮰等,稻田养殖品种主要为龙虾、泥鳅、龟等。
渔业经济总产值7609万元,比2016年减少0.09%(因湿地公园建设网箱的拆除)。水产流通、休闲渔业和水产苗种产值分别为64万元、125万元和59万元,相对落后。
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经济概况
2017年,全县 GDP实现74046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9213万元、149884万元和451364万元,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5 %、5.9%和9.7%。
(二)农业经济
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2240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6232万元,林业产值39789万元,牧业产值58771万元,渔业产值7609万元。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一)发展潜力
(1)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上升空间大:
2017年全县水产品产量为5130吨,养殖产量4700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14.08千克(36.01万人),远低于水平(49.91千克),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上升空间较大。
(2)生态优质鱼类发展滞后:
低端产品供大于求,中高端产品供应不稳定,市场开发欠佳。常规养殖生产的大宗淡水鱼(四大家鱼、鲤、鲫、鳊鲂)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以湘华鲮等为代表的生态优质鱼类养殖相对滞后,开发潜力巨大。
(3)水产品加工潜力巨大:
到目前为止,全县水产品加工产业空白,采用高新技术,对水产品进行综合深度开发,生产新型的水产加工品、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水产食品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趋势
(1)大水面养殖逐步压缩。为保护生态环境,天然水域“三网”养殖将逐步退出;水库养殖严禁投肥养鱼,限制投饵。大水面养殖回归人放天养的模式,养殖产量将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将成为水产品的主要供给来源。
(2)绿色高效养殖模式逐步推广。以稻田综合种养、 循环水节水养殖、跑道式循环水养殖等为代表的新养殖模式,渔业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更加严格。
(3)休闲渔业将蓬勃发展。经营状态由“生产-消费”向“生产-体验-消费”转变,集生产、捕捞(游钓)、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将蓬勃发展,借助“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渔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
(三)发展前景
水产养殖业是一个优势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水产品作为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质优价廉,备受人们的青睐,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我县人口较多,养殖水域相对较少,水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养殖业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其发展的潜力很大,但目前传统的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高效的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在我县刚刚起步,良好的资源优势和较大的市场空间,为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根据我县境内各水域的自然属性、生产条件,水域滩涂环境状况及承载力评价结果,将境内水域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三个功能区域(详见附表)。
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一、禁止养殖区
1.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会同县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为会同县三角塘水厂和28座小型水库,具体面积和地理位置见附表。
2.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县中部偏东,雪峰山山脉西支南段,沅水支流巫水中段,西距县城25km左右,地理坐标为26°46'-26°59'N,109°49'-109°58'E。保护区向东南延伸与绥宁县交界,往北延伸连接洪江市,与南延伸与靖州县接壤。保护区南北长约20.4km,东西宽约10.6km,总面积159 km2。吊塘水库和岩背冲水库位于鹰嘴界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为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合计0.01km2,也同为禁止养殖区。
3.国家级沅水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沅水特有鱼类保护区核心区,沅水支流巫水河王家坪(109°59'39″E,26°50'06″N)以下至入沅水口即洪江大桥(110°00'12″E,27°07'28″N),涉及长田电站、若水电站、高椅电站和长寨电站库区,面积12.4km2。沅水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救护和增殖站除外。
4.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原青朗乡政府(109°37'21.22″E,26°54'38.89″N)经蓑衣塘电站至高涌洞电站会同与靖州的交界处(109°42'10.72″E,26°46'48.42″N)之间的区域,面积8.92km2。
二、管理措施
1.拆除禁止养殖区内养殖网箱、网围、网拦。对禁止养殖区内已有的水产养殖,由相关部门负责责令限期搬迁或关停,禁止人工养殖行为。
2.加强污染源治理,严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入河湖水库,对禁止养殖区水质定期进行监测,建立生态预警机制。
3.定期开展水域资源调查,根据水体承载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水域生态系统。
4.严格捕捞许可制度,实行限额捕捞;严格渔政执法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渔业资源行为。
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区;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水域等公共自然水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一、限制养殖区
1.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地带。总面积67.6km2。
2.国家湿地公园非保育区:渠水国家湿地公园非保育区,涉及朗江电站部分水域,范围自朗江电站(109°36'59.96″E,26°57'18.77″)至青朗乡(109°37'21.22″E,26°54'38.89″N),面积1.6km2。
3.沅水干流梯级开发电站库区:(1)托口电站库区会同辖区内库区,经纬度范围自(109°32'01.17″E,27°06'56.47″N)至(109°27'38.96″E,27°04'24.16″),涉及水域面积12.75 km2;(2)白市电站会同辖区内库区,涉及水域面积3.50 km2。(3)小洪电站库区,在建。
4.中型水库:大溪水库,面积0.095km2。
二、管理措施
1.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引导水库经营者严格按照无公害养殖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不得造成水库水质污染。养殖鱼类应以鲢、鳙、三角鲂等滤食性鱼类为主,其中滤食性鱼类的投放比例应占到80~90%。
2.全面整治水库网箱、网围、网栏养殖。水库的网箱养殖面积不超过常水位面积的4‰。超限的围网、栏网、网箱一律退出,其它不能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的养殖予以搬迁或关停。依据资源调查和容纳量评估确定可养量,严禁超负荷养殖,发挥鱼类的洁水功能,走生态养殖之路,实现以鱼养水,水好鱼肥的双赢目标。
3.加强限养区周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规划管理畜禽饲养;严格规范水库渔业投入品使用,禁止施肥,控制投饵,安全用药,防止渔业自身污染。
4.切实加强水库渔业资源保护。在大中型水库应根据增殖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点确定禁渔区和禁渔期。严格捕捞许可制度,实行限额捕捞。严格水库渔政执法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水库渔业资源行为。加强对病死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维护水库水域公共安全。
除禁止养殖区与限制养殖区水域外,我县境内其余宜鱼养殖水域、水库及宜鱼稻田划为养殖区和种养结合区,涉及18个乡镇所属池塘、水库、稻田等。包括池塘养殖区、水库养殖区、稻田综合种养区和其它养殖区。
一、养殖区功能类型与布局
1.池塘养殖区:除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所属池塘外,池塘面积350公顷,其中池塘精养面积200公顷,为渔业主产区。
2.水库养殖区:包括全县境内除禁养区和限养区以外,所有水库、塘坝,养殖面积约420公顷,规划至2030年,水库养殖面积缩减至400公顷以内。
3.稻渔综合种养区:包括18个乡镇的宜渔稻田,目前稻田养殖面积约667公顷,力争发展至1000-1500公顷,养殖总产量达到2000-3000吨。总产值达到5千万元。
二、管理措施
1.加强渔业执法,推进水域确权。养殖区内符合规划的养殖项目,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养殖生产应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完善全民所有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健全使用权的招、拍、挂等交易制度,推进集体所有养殖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规范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加强渔政执法,查处无证养殖,对非法侵占养殖水域滩涂行为进行处理,规范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秩序,强化社会监督。
2.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转型升级。重点加强养殖基地水电路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精养池塘标准化改造提质升级、养殖循环水生态净化设施建设。养殖模式上重点推广种草养鱼模式、鱼菜共生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营养层次立体养殖模式、鱼鳖混养模式、藕鳖共生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多级人工湿地养殖模式等生态环保节能型新模式。
3.出台产业扶持政策,防范养殖风险。围绕产业发展及治理关键环节和短板,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参与的高效治理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渔业。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重点支持池塘标准化改造等。探索采用信贷担保、贴息、养殖水域滩涂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支持渔业发展,完善渔民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等制度。发展渔业互助保险,建立健全渔业保险支持政策,加快推进渔业保险,增加渔业保险保费补贴,推动开展高温、寒潮、洪涝等渔业灾害保险。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成立会同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畜牧水产局、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发改局、环保局、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公园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实施和拟定并落实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搞好本区域的规划,以利于规划的实施。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渔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联动机制。要加强对规划的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和协调管理。县畜牧水产局是我县制订、实施本规划的牵头单位,各单位应对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进行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
认真落实《渔业法》及配套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推进水域滩涂养殖权确权颁证,保护养殖渔民合法权益。在养殖区采取措施,推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建设,根据水产品产地环境状况划分养殖功能区,合理布局养殖生产,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加强渔政环保执法,强化渔政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执法经费,提升执法装备水平,构建全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渔政执法体制。推动完善渔业行政执法和环境执法衔接机制,加大对破坏渔业资源环境、危害水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1.完善并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完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落实养殖证制度,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养殖证制度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对于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用途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收回《水域滩涂养殖证》。
2.实施水产品质量跟踪认证制度。全面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巩固全县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成果,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实施从池塘到餐桌全程监管。
3.加强水产养殖生产执法。加大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力度,重点打击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电、炸、毒鱼等渔业违法行为,维护水产养殖生产秩序,保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建立水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养殖污染防控监管,推广生态高效清洁养殖技术。
1.加强渔场公用生产设施建设,推进池塘标准化提质升级,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2.开展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天然水域全面禁止投肥养殖,认真执行“禁渔期”、“禁渔区”规定,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3.大力培育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水面合理流转集中,促进节能环保养殖先进实用技术转化。
1.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律意识强、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渔政执法队伍,加强渔政执法,查处无证养殖,对非法侵占养殖水域滩涂行为进行处理,规范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秩序,强化社会监督。
2.落实优惠政策,加强资金扶持。制定落实各项强渔、惠渔政策,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和激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机制,形成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各部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科技推广、金融服务、产品推介等方面搞好协调服务,努力形成关心、支持渔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3.健全乡镇水产技术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水产技术人员。要加强渔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渔业新跨越。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推进会同县水产养殖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4.建立水产检疫机构,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要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5.全面推广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严格规范水产投入品和药品使用,督促水产规模养殖企业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到2030年,基本完成产品认证,全面提升我县水产品质量。
附表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图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代码 |
名称 |
代码 |
名称 |
代码 |
名称 |
||||
1-1 |
禁止养殖区 |
1-1 |
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资源保护区、湿地公园保育区 |
名 称 |
面积 (km2) |
所在乡镇 |
|||
会同县三角塘水厂 |
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 |
林城镇 |
|||||||
白岩水库 |
0.030 |
林城镇 |
|||||||
皮坡水库 |
0.010 |
林城镇 |
|||||||
洞头水库 |
0.080 |
林城镇 |
|||||||
雄堂冲水库 |
0.008 |
林城镇 |
|||||||
大冲水库 |
0.026 |
坪村镇 |
|||||||
小田水库 |
0.090 |
坪村镇 |
|||||||
高点水库 |
0.011 |
坪村镇 |
|||||||
八一水库 |
0.033 |
堡子镇 |
|||||||
岩板桥水库 |
0.020 |
广坪镇 |
|||||||
羊合冲水库 |
0.08 |
地灵乡 |
|||||||
大坡水库 |
0.053 |
地灵乡 |
|||||||
新总头水库 |
0.016 |
蒲稳乡 |
|||||||
古雅水库 |
0.07 |
沙溪乡 |
|||||||
旱田冲水库 |
0.015 |
沙溪乡 |
|||||||
1-1 |
禁止养殖区 |
1-1 |
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资源保护区、湿地公园保育区 |
木寨水库 |
0.016 |
沙溪乡 |
|||
蛤蟆塘水库 |
0.013 |
朗江镇 |
|||||||
凯头山塘 |
0.0022 |
朗江镇 |
|||||||
岩背冲水库 |
0.005 |
团河镇 |
|||||||
吊塘水库 |
0.005 |
团河镇 |
|||||||
清吧冲山塘 |
0.00054 |
高椅乡 |
|||||||
雪峰水库 |
0.016 |
高椅乡 |
|||||||
中心场水库 |
0.015 |
炮团乡 |
|||||||
洞背水库 |
0.032 |
连山乡 |
|||||||
庵塘冲山塘 |
0.00066 |
宝田乡 |
|||||||
杀人坳山塘 |
0.00039 |
宝田乡 |
|||||||
独坡山塘 |
0.0034 |
金子岩乡 |
|||||||
王家庄水库 |
0.0048 |
金子岩乡 |
|||||||
小岩溪水库 |
0.008 |
金竹镇 |
|||||||
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
91.4 |
会同县中部偏东 |
|||||||
国家级沅水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 |
12.4 |
巫水河王家坪至洪江区 |
|||||||
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 |
8.92 |
渠水河原青朗乡政府至会同县与靖州交界处 |
|||||||
1-2 |
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 |
||||||||
1-3 |
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 |
||||||||
1-4 |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
||||||||
2 |
限制养殖区 |
2-1 |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区;重点水库及近岸水域等公共自然水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
名 称 |
面积 (km2) |
所在乡镇 |
|||
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 |
67.6 |
会同县中部偏东 |
|||||||
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非保育区 |
1.6 |
朗江电站坝至原青朗乡政府 |
|||||||
沅水梯级开发电站库区 |
1.托口电站会同境内库区,面积12.5 |
漠滨乡、青朗乡 |
|||||||
2.白市电站会同境内库区,面积3.5 |
炮团乡 |
||||||||
3.小洪电站,在建 |
金子岩乡 |
||||||||
大中型水库 |
大溪水库,面积0.095 |
金竹镇 |
|||||||
3 |
养殖区 |
3-1 |
淡水养殖区 |
3-1-1 |
池塘养殖区 |
禁养区外的池塘,面积350公顷。 |
|||
3-1-2 |
水库养殖区 |
禁养区、限养区外的水库,面积420公顷 |
|||||||
3-1-3 |
稻渔综合种养区 |
禁养区、限养区外县境内所有宜鱼稻田, |
附件:会同县养殖水域分布示意图
会同县大中型水库渔业发展规划
(2018-2030年)
目 录
第十七节 制定实施步骤、实施监督评估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湖南省渔业管理条例》《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法〔2016〕39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法〔2016〕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的意见》(湘政办发〔2017〕31号)《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067-2005)《怀化市“十三五”渔业规划》(2016-202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 167-2014)《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SL 563-2011)《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199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
第三节 规划期限、总体目标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8~2030年。
二、总体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在科学评价大中型水库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各类渔业功能区,管控养殖模式,整顿渔业生产秩序,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规范水库渔业生产经营过程,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保护水库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安全。通过恢复库区生态,改善水体环境,使库区水质达到地表水质标准Ⅱ类,保障全县人民饮水安全。
(一)保护环境,恢复资源
通过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和取缔台网、地笼等非法捕捞工具,恢复鱼类洄游通道和产卵条件;通过调整增殖放流的品种和年龄结构,恢复库区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通过逐步取缔网箱、拦网养殖推行鲢鳙鱼、鲴类等滤食性鱼类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限制投入品的使用,杜绝施肥养鱼,有效控制养殖污染,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恢复库区自然水生态环境,保障库区水质维持在Ⅱ类水水平及以上。
(二)跟踪监测,持续利用
对库区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管护,掌握库区水生生物物种的演变规律;周年监控监测水库水质,掌握水质与资源动态,及时调整库区资源保护方案,保障库区水质及水上生物资源质与量持续而稳定。
(三)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加大渔政、海事、环保等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无证养殖、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加强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平衡多方利益关系,群管群享,实现管理制度化、保护社会化、秩序正常化的目的。
二、整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战略目标,依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的意见》,结合《怀化市十三五渔业规划(2016-2020)》,加强对饮用水源区、资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管理,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等措施,保护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挖掘我县沅水上游特有鱼类的养殖潜力,开展特有鱼类繁殖、苗种和养殖技术研究,打造特有鱼类品牌;逐步取缔三网养殖,禁止投饵施肥,推行滤食性鱼类、不投饵网箱、资源增殖放流等生态渔业模式,维护库区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培育绿色生态渔业品牌,保障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与体制创新,推广绿色高效养殖新模式,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走优质、高效、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渔业、渔区经济发展和渔农增收。
表1 会同县中型水库
序号 |
水库名称 |
所在地 |
库容(万m3) |
水面面积(ha) |
1 |
朗江电站 |
青朗乡 |
8340 |
825 |
2 |
蓑衣塘电站 |
连山乡 |
230 |
215 |
3 |
高涌洞电站 |
2552 |
185 |
|
4 |
高椅电站 |
高椅乡 |
3542 |
230 |
5 |
长寨电站 |
金子岩乡 |
3670 |
270 |
6 |
若水电站 |
若水镇 |
1782 |
210 |
7 |
长田电站 |
1268 |
180 |
|
8 |
大溪水库 |
金竹镇 |
1052 |
85.56 |
二、自然气候条件
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无霜期长达293天,年平均气温17.8℃,常年积温5576.1-6703.6℃,年平均降水量1381.2mm,年平均蒸发量1314.3mm,年日照1512小时。由于雨水大多集中在4-7月份,且境内山高坡陡,易暴发山洪或山体滑坡,对水产养殖有一定影响。
三、水库渔业现状
(一)水域面积与产量
我县大中型水库养殖模式为网箱养殖,养殖品种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鳊鱼等大宗淡水鱼,水库养殖总产量为900吨。水域面积和网箱养殖面积如下:
表2 会同县水域面积和网箱养殖情况
序号 |
水库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水面面积(ha) |
养殖情况 |
1 |
朗江电站 |
中 |
青朗乡 |
825 |
|
2 |
蓑衣塘电站 |
中 |
连山乡 |
215 |
|
3 |
高涌洞电站 |
中 |
185 |
||
4 |
高椅电站 |
中 |
高椅乡 |
230 |
网箱108个 |
5 |
长寨电站 |
中 |
金子岩乡 |
270 |
网箱107个 |
6 |
若水电站 |
中 |
若水镇 |
210 |
网箱67个 |
7 |
长田电站 |
中 |
180 |
||
8 |
大溪水库 |
中 |
金竹镇 |
85.56 |
网箱196个 |
9 |
托口电站 |
大 |
洪江市 |
1275 |
网箱2620个 |
10 |
白市电站 |
大 |
天柱县 |
350 |
网箱529个 |
(二)水域环境与水质
我县境内水域环境状况良好,经检测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渔业用水质量要求。水域环境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三)水库的鱼种投放与资源增殖
水库每年投放的鱼种以鳙鱼、鲢鱼为主,另搭配有草鱼、鲤鱼等。鱼种投放规格一般在20~500g不等。从水库起捕鱼类的品种看,一些水库鳙鱼仅占45%,鲢鱼占30%,其它鱼类(含野杂鱼)占35%。
(四)水库成鱼捕捞
我县大中型水库捕捞基本上采用的是“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有所改进的是赶网参入流刺网、张网后面带兜网,以便赶鱼和起鱼。同时现在的水库捕捞作业时间已由过去的年终一次起捕,改为根据市场需要,适时起捕,以提高经济效益。
四、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一)浮游生物
我县水域有浮游植物46种,隶属5门38属。硅藻门与绿藻门种类较多,分别为19种和1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1.30%和32.61%;蓝藻门10种,占总种数的21.74%;甲藻门与裸藻门各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17%。浮游植物密度为2.35×105 ind./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35 mg/L。
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1种,其中轮虫10种,占总数的47.62%;原生动物与枝角类各4种,分别占总数的19.05%;桡足类3种,占总数的14.29%。浮游动物密度为2431.44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16 mg/L。
(二)底栖生物
对所采集的底栖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38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2目33科。其中,水生昆虫种类占优势,共有20种(占总物种数的52.63%),环节动物4种,软体动物10种,线虫动物和扁形动物各2种。水生昆虫中,蜉蝣目6种,毛翅目4种,蜻蜓目2科3种,鞘翅目3种,双翅目4种。底栖生物密度为126.71ind./m2。以生物量计算,底栖生物生物量为65.74 g/m2。
(三)鱼类资源
我县鱼类资源丰富,分布有鱼类59种,隶属于4目14科。境内巫水王家坪以下至黄茅江段为沅水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分布的湘华鲮、稀有白甲鱼和岩原鲤为沅水特有鱼类,俗称“青、沙、辽、鲤”。
(四)水生植物
我县共分布高等水生植物26种,沉水植物种类最多,有10种,占38.46%;挺水植物7种,占26.92%;漂浮植物5种,占19.23%;浮叶植物4种,占15.38%。
第七节 水库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水库渔业现状
我县有大中型水库10座,水域面积3826公顷,库区类型大多为沅水或沅水支流水电站。我县境内水库渔业养殖方式以网箱养殖为主,共有养殖网箱面积9.24万平方米,大中型水库共有养殖网箱3627个,其中托口库区养殖网箱数量最多,有2620个,养殖产量也比较高。养殖品种以鳙鱼、鲢鱼为主,搭配有草鱼、鲤鱼、鲴、鲌等,2016年水库鱼产量900吨。
二、水库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大中型水库常涉及多个市县,托口库区水库淹没与工程占地除我县外还涉及贵州省的天柱县、湖南省洪江市和芷江县,共计2 省4 县市11 个乡(镇);白市库区淹没与工程占地涉及贵州省天柱县,共计2省2县6个乡(镇)。管理上涉及水利、渔业、林业、交通、海事、移民等多个部门,管理权责模糊。托口库区有养殖网箱数量最多,有2620个,其他水库合计1007个,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青鱼、鳊鱼等鱼类,是影响水质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库区污染源不断增多,库区多处村镇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畜禽粪便未作净化处理直排入库,投饵型网箱养殖的排泄物和药品,机动船舶燃油,这些污染源直接污染水体,给水资源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外来物种入侵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水花生、芦苇入侵,库区水生态平衡正遭受破坏;我县部分大中型水库为沅水干流及支流梯级开发电站库区,干流库区化严重,激流环境的丧失,导致鱼类多样性下降,库区鱼类品种简单化、小型化,资源衰退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及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第八节 水库渔业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战略目标,依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水库渔业利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的意见》,针对我县大中型水库特点,改变传统水库渔业养殖方式,取缔三网养鱼,发展增殖放流型生态渔业,根据生态容量,科学确定放流鱼类的种类、数量、规格。定期监测水质、生物、鱼类资源和生长情况,每年进行效果评估,合理调整放流计划和方案,结合沅水上游鱼类资源区域特性,充分发挥产品附加值。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库、渔的和谐发展。
一、发展水库洁水渔业
取缔库区投饵网箱,严禁网箱、拦网投饵和施肥等养殖模式。充分评估水体中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水生植物等自然资源资源量,合理规划放流增殖品种,通过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调节作用,保护水质;通过调节苗种投放和捕捞量,达到水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的有机统一,达到以鱼养水,洁水渔业的目的。
二、建立长效人工放流增殖机制
根据水质条件和本地土著鱼类群落结构特点,合理规划放流品种与数量进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进一步完善保护政策,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杜绝不合理渔具的使用,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积极主动地恢复已经衰退的水生生物资源,改善鱼类的群落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可以为百姓提供优质水产品,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渔业主管部门为主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坚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沅水上游特有鱼类繁育与保护
我县地处沅水上游,有以湘华鲮等为代表的沅水上游特有鱼类。沅水梯级水电资源的开发造成干流库区化等生态问题,鱼类群落多样性降低,部分特有鱼类种群萎缩,资源量下降。应利用沅水上游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特有鱼类繁育工作,开展繁殖技术、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渔业资源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工作,并定期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四、开展名特优特有鱼类养殖
在特有鱼类繁育与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经济价值较高的特有鱼类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与价值。湘华鲮、光倒刺鲃等沅水上游的特有鱼类,经济价值高,在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努力下,繁殖、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应加大这些特有鱼类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渔业物种和产业。
五、打造品牌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大中型水库水质条件普遍优于池塘,饵料、肥料、药物等投入品使用较少,采用自然增殖方式生产,水产品质量优于池塘养殖产品,在长沙、张家界、怀化等地区,水库养殖水产品价格高于池塘养殖,慈利县江垭水库“峡谷天河”品牌的水库有机鱼价格更是普通水产品的数倍。我县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水库渔业品牌,由于品牌打造和市场开发欠缺,以及存在“洗澡鱼”“跳水鱼”等仿冒产品,市场在售水库水产品品质难以保证。因此,积极开展水库渔业产品认证,打造水库水产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会同县水库渔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六、加快休闲渔业发展
休闲渔业拓宽了渔业产业的发展路径,是将渔业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后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对当地所拥有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应用。休闲渔业在不断发展中,逐渐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当地渔民创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品牌产业建设,打造出休闲观光型、特色餐饮性、亲近自然型、人文景观性、历史文化型不同模式的休闲渔业平台。
第三章 水库渔业功能区划
我县辖区内大中型水库不设置养殖区。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水库渔业发展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公安、财政、国土、交通运输、畜牧水产、水利、环保、经科商粮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库渔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水产局。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水利、渔业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和责任意识,明确各部门和水库产权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对规划的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和协调管理。县畜牧水产局要相应成立水库渔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组织、沟通、协调和监督。各乡(镇、库所)要积极配合,抓好抓实,努力推进水库渔业发展政策落实到位,合力推进水库渔业规划建设。